光照射到金属上,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。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(Photoelectric effect)。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、光电导效应和阻挡层光电效应,又称光生伏特效应。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,又称外光电效应(photoelectric emission)。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,称为内光电效应。
许多类型的光电探测器--例如光电二极管、光电晶体管、光电管和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--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效应。这实际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:外部和内部光电效应。
外光电效应
例如,如果具有足够高光子能量(高于所谓的功函数)的光照射到金属(或半导体)表面,一些光可能会被吸收,并且电子会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。如果金属部分(称为光电阴极)保持在真空中,并使用第二个电极(阳极)施加电场,吸引这些电子,人们可以检测到光电流,它与入射光强度成比例。外部光电效应为真空光电管提供了的工作原理。此处,外部是指电子是从材料表面释放获得的。
光电效应只发生在波长低于某一极限的光线中,这取决于材料;对于更长的波长,即使是相当高的光强度也不能产生这种效应。光电子的最大能量(通过所需的停止电位测量)与光强度无关,这与预期相反。相反,该最大能量取决于光波长:波长越短,光电子能量越高,而光强度只影响光电子的发射速度。
光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上述观察结果。只有当光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时,它才能触发光电子的发射——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能量,即结合能加上由此产生的电子动能。
外光电效应用于真空管光电探测器,特别是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,也用于红外观察仪、条纹相机、图像增强器(图像放大器)和图像转换器。此外,在一些粒子加速器中使用了用超短激光脉冲照射的脉冲光电阴极。
内光电效应
内部光电效应并不产生在材料外部可以观察到的光电子,而只是将电子激发到更高的层次,即从半导体材料的价带到导带。其结果是通常在反向偏置的 p-n 结或 p-i-n 结中检测到光电流。
内部光电效应在各种类型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中得到利用,即在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中。其前提条件是,光子能量大于有源区材料的带隙能。虽然典型的电介质(如熔融石英或其他光学玻璃)的带隙能量很大,而且载流子寿命也太短,但各种半导体表现出较小的带隙能量。例如,硅基探测器可以工作在大约1.1微米的波长上,尽管响应性在1微米以上时常常大幅下降。带隙能量更低的材料允许在更长的波长下进行光电探测--例如,砷化镓铟(InGaAs)可以达到≈1.7μm。
这里甚至还有用于检测中红外光的材料,例如用于红外相机。它们的带隙能量非常小,以至于在室温下已经发生了大量的热激发。 为避免这种情况,此类检测器需要在低温下运行,例如使用斯特林冷却器。
Be the first to comment